最新親子教育講座

請連結網頁獲取最新講座資訊

教養文章

請連結網頁教養文章分享

皮紋分析

請連結網頁獲取資訊

全腦開發

請連結網頁獲取資訊

心智繪圖

請連結網頁獲取資訊

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

談「胎教」?從「聽覺整合」說起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優活健康網新聞部/綜合報導)2013年1月13日 上午8:00

  日前有媒體報導寶寶在母體內就開始學習語言一事,引起不少民眾關注;對此,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,根據美國《赫芬頓郵報》報導,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,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已經開始學習辨別聲音,這看似最新的研究,其實過去已有幾篇類似的研究提出類似觀點,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認為胎教很重要。

  張旭鎧說,從兒童發展里程碑來看,胎兒五個月的時候,聽覺系統已經開始運作,並接受各種聽覺刺激,因此這時侯媽媽開始會對寶寶講話,會拿著耳機放在肚皮上,放著輕柔的音樂,更有媽媽會播放著英文、詩詞等,無不希望孩子從這時候就比別人跑得快,千萬別輸在起跑點上。

  然而此時孩子的聽覺系統僅單單接受刺激,尚無法理解聲音的涵義,因此無法將英文記憶起來,更無法跟媽媽對話,雖然有些媽媽會說,當他跟寶寶講話時,寶寶「手舞足蹈」的機率比較高,這是因為寶寶對於媽媽的音頻感到熟悉,又或者媽媽講話時的呼吸、心跳帶給胎兒不同的刺激,因此寶寶動作的頻率增加。

  張旭鎧也表示,曾看過幾篇文獻指出,孕婦每天播放同一首音樂或者唱同一首歌,當嬰兒出生後,不願意睡覺或哭鬧時,再讓寶寶聽媽媽懷孕時的音樂或是請媽媽唱歌,寶寶會比較容易情緒穩定且容易入睡。因此,胎教不見得能提高孩子的智商,但卻對孩子的情緒表現有正面的幫助。

  他更進一步指出,從感覺統合的角度來看,聽覺整合良好的孩子,對於聲音的辨認能力也較好,因此可以分辨不同聲音,進而更專注在該注意聽的對象上,所以孩子上課時會專心聽老師講課,不會被外面的嘻鬧聲轉移注意力。

  他提醒,父母親想要提升孩子的智力表現,不是一直灌輸孩子知識就可以的,基礎的感覺統合系統建立完整,孩子才能快速有效率地接收知識訊息,進而達到舉一反三的表現,學習成就才能提高,父母的壓力才會降低!

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

小孩為何總是突然就生氣?


優活健康網 – 2012年11月28日 (記者談雍雍/綜合報導)

 2到3歲孩童,有百分之二十的小朋友幾乎天天在發脾氣,沒有處理好的話,孩子長大後會如何?美國也作過統計,2-3歲孩童,有20%的小朋友幾乎天天發脾氣,剩下的80%則是每周至少發1次脾氣,而且亂發脾氣的情況如果沒有處理好的話,有將近6成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情緒控制、人際關係、學習障礙等問題。所以小孩無理發脾氣的時候大人應該怎麼做才好?


  為什麼小孩非要用生氣來表達的原因?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說,生氣是正常的心理反應,但是背後卻隱藏非常多可能的因素,有些可以用說的,有些卻連自己也整理不出頭緒。所以孩子生氣的時候除了處理孩子的情緒外,家長還要問自己:他生氣的對象只針對你嗎?他以前曾經這樣氣過嗎?他生氣的場合很一致嗎?他生氣的原因是什麼?他生氣的行為反應合適嗎?

  但你可曾想過孩子無理生氣背後可能的真正原因,職能治療師徐瑜亭指出,他可能是受到挫折了,這類的孩子大多屬於「挫折忍受度不好」的人,常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新事物或新挑戰,很快也就會形成被動、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。家長要記得挫折忍受度是後天訓練來的,除了當下給予情緒上的同理支持、教導孩子較適當的表達方法外,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提供「剛剛好」的挑戰來增進孩子的挫折忍受度,這才是積極的改善方法。

  家長面對孩子無理生氣時該如何回應?親子教育專家黃登漢表示,以下幾種情況,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,包括:

  • 家長如果採取以暴制暴,反而會扼殺孩子自尊心和安全感,採取破壞和被動攻擊當報復。
  • 採取賄賂、哄勸,家長認為可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,但反而讓孩子學會「情緒勒索」。
  • 跟孩子說不准哭,剝奪孩子哭的權利,反而情緒表達容易出現障礙。
  • 為情緒貼標籤,貼在孩子身上的「負面標籤」,會扭曲孩子自我概念。
  • 說教、講道理甚至取笑,情緒主導全部意識,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。
  • 冷淡、阻斷話語,阻斷了親子溝通,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,進而築起一道心牆,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。

新竹親子教育平台
親子教育講座十二年國教
教養文章媽媽經分享
育兒好書推薦親子共讀
洪婉紋 Monica Hung 0934-195486
E-mail: 9319monica@gmail.com

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

網路教養文章:洋媳婦的教育


最近網路上很流行的文章, 分享給大家...


 兒子去美國留學,畢業後定居美國。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。如今,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。今年夏天,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。在美國待了三個月,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,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。

  每天早上,托比醒來後,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,就自顧自地忙去了。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,喝牛奶,吃麵包片。吃飽後,他回自己的房間,在衣櫃裡找衣服、鞋子,再自己穿上。畢竟托比只有3歲,還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,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。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,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,卻被蘇珊制止了。她說:「如果他覺得不舒服,會自己脫下來,重新穿好;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,那就隨他的便。」那一整天,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,蘇姍像沒看見一樣。  

  又一次,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,沒多大會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,對蘇珊說:「媽媽,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,真的嗎?」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,今年5歲。蘇姍笑著說: 「是的,你要不要換回來?」托比點點頭,自己脫下褲子,仔細看了看,重新穿上了。從那以後,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。

  我不禁想起,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,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。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,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。

  一天中午,托比鬧情緒,不肯吃飯。蘇珊說了他幾句,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,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。蘇姍看著托比,認真地說:「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!記住,從現在到明天早上,你什麼都不能吃。」托比點點頭,堅定地回答:「Yes!」我在心裡暗笑,這母子倆,還都挺倔!

  下午,蘇珊和我商量,晚上由我做中國菜。我心領神會,托比特別愛吃中國菜,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,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。

 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,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里肌、油悶大蝦,還用義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。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,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。

  開始吃晚飯了,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。蘇珊卻走過來,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,說:「我們已經約好了,今天你不能吃飯,你自己也答應了的。」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,「哇」地一聲在哭起來,邊哭邊說:「媽媽,我餓,我要吃飯。」「不行,說過的話要算數。」蘇珊毫不心軟。

  我心疼了,想替托比求情,說點好話,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。想起我剛到美國時,兒子就跟我說,在美國,父母教育孩子時,別人千萬不要插手,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。無奈,我只好保持沉默。

  那頓飯,自始至終,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,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。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。我相信,下一次,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,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。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,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。

  臨睡前,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。托比小心翼翼地問:「媽媽,我很餓,現在我能吃中國麵嗎?」蘇珊微笑著搖搖頭,堅決地說:「不!」托比嘆了口氣,又問:「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,可以吃嗎?」「當然可以。」蘇珊溫柔地回答。托比甜甜地笑了。

  大部分情況下,托比吃飯都很積極,他不想因為「罷吃」而錯過食物,再受餓肚子的苦。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,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,我就想起外孫女。她像托比這麼大時,為了哄她吃飯,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,她還不買賬,還要談條件: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,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……

  有一天,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。很快,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。塑料小鍋、小鏟子、小盤子、小碗擺了一地。忽然,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,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,女孩兒愣了一下,放聲大哭。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,見到這些情形,也被嚇得大哭起來。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,站在一旁,愣住了。

  蘇珊走上前,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,她一聲不吭,拿起小鍋,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,托比沒防備,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,哇哇大哭起來。蘇珊問托比:「疼嗎?下次還這樣嗎?」 托比一邊哭,一邊拚命搖頭。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。

 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,托比非常喜歡,當成寶貝,不許別人碰。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,央求托比好幾次,要騎他的小車,托比都沒答應。

  一次,幾個孩子一起玩時,露西趁托比不注意,偷偷騎上小車,揚長而去。托比發現後,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。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,便微笑著說:「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,媽媽可管不了。」托比無奈地走了。

  過了一小會兒,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。托比看到露西,一把將她推倒在地,搶過了小車。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。蘇珊抱起露西,安撫了她一會兒。很快,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。

  托比自己騎了小車,覺得有些無聊,看到那幾個孩子玩得那麼高興,他想加入,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。他蹭到蘇珊身邊,嘟囔道:「媽媽,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。」蘇珊不動聲色地說:「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!」「媽媽,你陪我一起去。 」 托比懇求道。 「那可不行,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,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,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。」

  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,快到她身邊時,又掉頭回來。來回好幾次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顏開,鬧成了一團。

  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,聽說我來了,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。家裡來了客人,托比很興奮,跑上跑下地亂竄。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,提著小桶在屋裡四處跑。蘇珊警告了好幾次,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,托比置若罔聞。最後,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,水灑了一地。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,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,把褲子全弄濕了。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。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,對他說:「把地拖乾,把濕衣服脫下來,自己洗乾淨。」托比不願意,又哭又鬧。蘇珊二話不說,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,關了禁閉。聽到托比在裡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,我心疼壞了,想進去把他抱出來。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,說: 「這是蘇珊的事。」

  過了一會兒,托比不哭了,他在貯藏室裡大聲喊:「媽媽,我錯了。」蘇珊站在門外,問:「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?」 「我知道。 」蘇珊打開門,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,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。他拿起有他兩個頭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。然後,他脫下褲子,拎在手上,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,稀里嘩啦地洗起衣服來。

 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,意味深長地笑了。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。在很多中國家庭,父母管教孩子時,常常會引起「世界大戰」,往往是外婆外公護,爺爺奶奶攔,夫妻吵架,雞飛狗跳。

  後來,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,提到這件事,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,讓我印象深刻。他說,孩子是父母的孩子,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。孩子雖然小,卻是天生的外交家,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,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。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,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,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。而且,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,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,對孩子的心理髮展產生不利影響。所以,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,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,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。

 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裡住了一週,準備回加利福尼亞了。臨走前兩天,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:「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掘機,我可以買給他嗎?」蘇珊想了想,說:「你們這次來,已經送給他一雙旱冰鞋作為禮物了,到聖誕節時,再買玩具挖掘機當禮物送給他吧!」

 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,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,他指著玩具挖掘機說:「外公說,聖誕節時,給我買這個當禮物。」語氣裡滿是欣喜和期待。

  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,托比卻對媽媽愛的不得了。他在外面玩時,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,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;別人送給他禮物,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;有什麼好吃的,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。   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,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婦。在我看來,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,美國媽媽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

自律基本功,從哪裡開始?


2012-12 親子天下雜誌41期 作者:張則凡

孩子該有的能力都有了,為什麼有人仍需要父母催逼,有的卻能按部就班、自我鞭策?這些孩子具有哪些特質?父母的著力點在哪裡?

美國賓州大學講座教授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與他的同事達克沃斯(Angela Duckworth),在一項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研究中,證實了「自律」比「智商」更能預測學業成績。他們發現,這些自律的孩子一回到家,就投入許多時間在學業上,而非打開電視,滿足眼前的欲望。

就學理上來說,這樣的孩子有哪些特質?父母可以怎麼做,幫孩子建立這些特質?

一、口語發展較好的孩子

孩子玩扮家家酒,一邊分配手上的「餅乾」,一邊喃喃自語:「這是我的,這是爸爸的,這是媽媽的……咦?小布怎麼沒有呢……來,給你一個。」像這種自導式的獨白,最常出現在三到五歲,俄羅斯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(Lev Vygotsky)稱它為「私語」(private speech)。維高斯基認為,這是幼兒發展過程中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,它能幫助幼兒計畫當下活動,也能協助幼兒控制自己的衝動。

當孩子開始說話時,他會模仿成人,將成人的標準納入自己的談話中。因此,口語發展較好的孩子,較能善用這項「認知自我導航系統」來控制自己的行動。

二、內在標準較高的孩子

美國心理學者班都拉(Albert Bandura)指出,孩子是將重要他人的標準,內化為自己的標準。從早期二十四小時照顧自己的父母,一直到入學後的同儕、教師,都有可能是孩子模仿、採納標準的對象。當孩子眼中的重要他人自我要求不高時,孩子也會對自己採用低標準。

為了提升孩子的內在標準,除了父母以身作則或同儕影響之外,班都拉建議,可以為孩子讀些「追求卓越」而獲得公眾肯定的科學家、運動員的故事。

三、樂觀的孩子

正向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著作《教孩子學習樂觀》中表示,樂觀的人把不幸的事情解釋成特定的;悲觀的人則詮釋為普遍的。例如考試沒過關時,樂觀的孩子可能會覺得「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準備」(特定的),悲觀的孩子有可能歸因於「我沒有其他同學聰明」(普遍的);比賽打輸了,樂觀者會覺得「我不擅長踢球」(特定的),悲觀者則認為「我運動神經不好」(普遍的)。當孩子把失敗當成特定事件來解釋時,雖然這個部分表現不佳,他仍然可以在其他部分繼續努力。有了這樣的想法後,他自然就有動機去嘗試,而毋須外力介入。

一個人有可能將悲觀扭轉成樂觀嗎?塞利格曼認為這是可以訓練的。他認為孩子的悲觀,有一部分來自他所接觸及尊敬的成人,所以首要之道,就是父母先改變自己對事件的解讀方式。例如,面對孩子拒絕收拾玩具時,別放大孩子的錯誤「你為什麼『從來』就不聽我的話」,最好聚焦在當下「你為什麼今天不聽話」;遇到成績不理想時,用「你得多花些時間在這個科目上」,取代「你真不是讀書的料」。

四、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孩子

「自我效能感」(self-efficacy)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心。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徒勞無功,遇到阻礙時很快就會放棄原先的企圖;自我效能感高的人,則是將困難視為挑戰,堅信自己可以克服。即便高估自身能力很有可能導致更深的挫敗,班都拉還是認為「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」是好的,因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,這樣的信念可以讓人熱忱、執著的去完成,並忍受多次打擊。

他也提醒,帶有競爭性的評分與排名,會使許多孩子感到自身能力不足,畢竟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。他建議,如果孩子能夠以更加合作的方式一起學習,並能依照個人不同的進度被評斷,較能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。

以下兩點是增進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具體做法:

1. 擁有成功的經驗,或看到別人成功的表現。特別是看到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成功時,孩子會心生「他能,我也能」的念頭。

2. 獲得口頭上的肯定。肯定要具體、接近孩子的能力,例如家長可以說:「我相信你能在二十分鐘內,完成這一頁的練習。」而不是含糊的說:「我相信你可以快速的寫完功課。」

誰偷走孩子的專注力?


《親子天下》10月號特別調查「誰偷走孩子的專注力?」 

【台灣商務新聞通訊社/張文怡報導】
根據《親子天下》調查:94%中小學導師認為學生專注力不足的現象很普遍。無法專注不僅讓孩子失去學習能力、影響思考能力,甚至會讓國家失去競爭力,讓社會步入黑暗時代。從小學到大學,從教室到家裡,台灣的學生普遍呈現出浮躁、過動、坐不住、不專心的現象,嚴重的情形已到了需要採取積極行動的時刻。

♁為什麼現在的學生專注力都變差?是誰偷走孩子的專注力?

◆ 專注力小偷一、睡眠不足
《親子天下》針對三千多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,「沒睡飽」是孩子上課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。其中「家庭作息不正常」、「過度學習」更是導致孩子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。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,但台灣很多家庭卻是經常一團亂。專家發現一個班級裡常常有五分之一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,複雜的家庭生活,讓孩子無法專心。而大人把自己的生活與孩子的生活做適度的切割,也讓孩子跟著父母幾點睡,他們就幾點睡,當然注意力不好。
學習過度也是造成孩子沒睡飽,上課無法專注的原因之一。根據《親子天下》調查,台灣的中小學生,在學校教室上了一天課之後,有超過六成(在都市超過七成)的孩子還要上安親班,有些小學生甚至到晚上十點才從安親班回家。當孩子上了一整天的課,身體與腦力都呈現極度疲倦狀態,永遠被逼著寫功課,永遠沒有主動學習的快樂經驗,當然也就沒有機會練習專注。

◆ 專注力小偷二、老師上課太枯燥
《親子天下》調查顯示,「老師上課方式太枯燥」(45.8%),是學生認為他們上課無法專心的第二大原因,尤其是都市裡的小孩,老師上課太枯燥甚至是讓他們無法專心的最主要原因。任教於國小的宋老師就不諱言,學生不專注,有一半的原因老師要自己檢討。而另ㄧ個現象是:有64 %的導師認為學生上課不專心,是因為上課內容安親班都教過。安親班還會超前學校進度,學生有時還會質疑學校老師教的不對,讓老師面臨更大的教學挑戰。


◆ 專注力小偷三、上課內容太難
但另一方面也有將近相同比例的學生(44.2%),覺得上課內容聽不懂,所以無法專心。尤其到了國中,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程度落差更嚴重。任教於國中多年的陳主任發現:平均一個班級在上理化課時,約有五分之一處於完全聽不懂的狀態。有些老師為了方便管理讓學習落後與無法專心的孩子,全部坐到同一區(常常是最後面),更讓原本便落後的學習狀況,雪上加霜。

◆ 專注力小偷四、一心多用,媒體聲光刺激太多
根據《親子天下》的調查,超過三成的學生,會一邊寫功課一邊聽音樂或上網、打電腦、講電話或做其他的事。國中生尤其嚴重,將近四成的國中生有一心多用的情形。尤其數位媒體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很大,一個刺激接著一個刺激,不經循序漸進、也不須要觀察等待的注意力模式,在這個聲光當道的時代,各種數位多媒體已經成為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強力殺手之一。

新竹親子教育平台
親子教育講座十二年國教
教養文章媽媽經分享
育兒好書推薦親子共讀
洪婉紋 Monica Hung 0934-195486
E-mail: 9319monica@gmail.com


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

對症下藥治分心



〈對症下藥治分心〉


作者:許芳菊 出處:親子天下

你真的了解專注力嗎?專注力包含了許多不同功能,專注力不足的孩子,面對的可能是不同的問題,需要不同的改善策略。

專注力是學習的根本,根據專家說法,專注力包含了多個心理及生理過程,它的功能在於:


1接收外界刺激;
2對接收的刺激做出分析及認知;
3對同一時間接收的刺激做出優先順序;
4將精神集中在其中一項事物;
5安排順序與做出反應。

這是一系列的連鎖過程,在過程中只要其中一項出現問題,注意力便會受到影響。


五種不同作用的專注力
根據研究,大約可以將專注力分成五種類型,包括:

選擇性專注力:指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知道的資訊上,而不要被不相干的刺激給分散,或只注意到一些枝微末節。

集中性專注力:指能不能聚焦在一個我要面對的問題上的能力。

持續性專注力:指可以持續注意力的時間有多久。一般來講,七歲至十歲的專注力能夠維持約二十分鐘。十至十二歲的小孩能維持約二十五分鐘。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專注力可以維持三十分鐘。

轉換性專注力:就是把專注力從一件事物或活動中,轉移到另一件事物或活動的能力。例如,當一個小朋友在上完體育課後,回到教室上國文課,仍然手舞足蹈在做打球動作,而不去聽老師講課,這就是不能有效地把注意力轉移的情形。

轉換性注意力差的人,容易陷在一件事情裡面出不來。要留意的是,要求孩子把專注力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時,不可過於突然,應該給孩子兩、三分鐘的調整適應才合理。

分散性專注力:是指同一時間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的能力。分散注意力也是需要的,例如在野外,你的專注力不能很狹窄,你要能專注,也能觀測到外在動靜。或是開車時要能腳踩油門、手握方向盤、眼睛看路況。

想要靈活分配專注力有一個先決條件,就是在同時進行的幾項活動中,只能有其中一項是不熟悉和需要集中性的專注力,它會成為專注力的中心,至於其他活動,都需要到達「自動化」程度,不需要緊張注意。


針對不同類型對症下藥
榮總治療師黃瑞瑛長期協助注意力缺失的孩子發現,注意力不足的小孩,通常都是持續性專注力、集中性專注力與選擇性專注力出現問題,「他們連一件事情都無法專注做好,若要一心多用,情況就更嚴重。」

針對這幾種較常見問題,黃瑞瑛與專家們提出對提升這幾種專注力的實用建議:


持續性專注力提升祕笈

1. 學習時間安排的策略:寫作業時間最好依個人狀況,區隔為一小段、一小段組合而成,一小段不要過長,約十五~二十分鐘,由父母師長的觀察來決定。

2. 提醒:段落中的休息,不要讓孩子去玩過度興奮的遊戲或看電視。

3. 學習內容與性質可交替進行:例如寫國字後、算數學,或背課文。

4. 適時肯定與鼓勵。

5. 父母不要扮演抓小偷或糾察隊角色,例如一直糾正孩子坐姿、錯誤等。

6. 創造成功機會:考試、比賽前給予適時提醒,「專心、不要急、看清楚、小心答。」藉由成功的經驗,提升自信與自我控制力。

7. 人的專注力還是有限,休息很重要,小孩做功課也要適可而止的休息。


集中性專注力 & 選擇性專注力提升祕笈

1. 一次閱讀的內容與範圍不要太多,並協助他先注意看到重點字或字詞。

2. 可藉由手指,點、出聲唸出句子或畫線、用尺等輔助方式幫助他注意需要注意到的內容。

3. 可藉由比賽遊戲來進行學習。

4. 一般來講,7歲至10歲的專注力能夠維持約20分鐘。

5. 10至12歲的小孩能維持約25分鐘。

6. 12歲以上的孩子專注力可以維持30分鐘。

新竹親子教育平台
親子教育講座十二年國教
教養文章媽媽經分享
育兒好書推薦親子共讀
洪婉紋 Monica Hung 0934-195486